当多数预防医学专业毕业生选择走进疾控中心、医疗机构时,我校2020届毕业生荆帅玮却带着“服务基层、助力乡村”的热忱,转身踏上了家乡山西省运城市临猗县的乡村土地。从东张镇党政办副主任到张仙村党支部书记助理,他虽未穿上白大褂直接守护健康,却以医学人特有的严谨务实与为民初心,在乡村振兴的广阔舞台上,书写了属于自己的责任篇章。

扎根乡土:用脚步摸清村情民意
初到张仙村,荆帅玮没有急于“大展拳脚”,而是把“摸清家底”作为首要任务。他坚信,“只有走进村民的生活,才能读懂乡村的需求”。怀揣着这样的信念,他带着笔记本开启了“走遍全村”的征程。田间地头里,他蹲在村民身边倾听农事难题;农家院落中,他坐在炕头了解家长里短;村口大树下,他围坐村民中间记录诉求期盼。
整整600余户村民家,都留下了他的足迹;5余万字的民情日记,密密麻麻记满了村民的急难愁盼与他的思考方案。“王大爷家宅基地边界纠纷待协调”“李婶申请低保材料需补充”“村西头灌溉渠堵塞影响春耕”……这些看似琐碎的记录,不仅成了他开展工作的“导航图”,更让村民渐渐放下了对“外来年轻人”的隔阂,将他当成了可以信任的“自家人”。

为民解忧:用行动化解急难愁盼
“村民的事,再小也是大事。”这是荆帅玮常挂在嘴边的话。面对村民的诉求,他从不推诿,总是主动靠前、积极解决。任职期间,他牵头协调处理宅基地纠纷、低保办理、养老认证等民生问题31件,每一件都跟踪到底,确保村民的合理诉求“有回应、有着落”。
为了守护村民的生活安全,他先后12次组织开展安全隐患排查,从老旧房屋电路检修到田间灌溉设备检查,从村口道路警示标识增设到冬季取暖防煤气中毒宣传,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威胁村民安全的细节,及时消除了多起潜在风险。遇到邻里因琐事争吵、村民因利益产生纠纷,他又化身“调解员”,耐心倾听双方诉求,用公平公正的态度、通俗易懂的道理化解矛盾,8起纠纷在他的调解下均达成和解,为张仙村守住了和谐稳定的好局面。

产业兴村:用创新破解增收难题
张仙村集体经济薄弱,是制约乡村发展的“拦路虎”。看着村民守着土地却难增收,荆帅玮心里很不是滋味。“要让村民过上好日子,必须壮大村集体经济。”他主动牵头,带领村“两委”班子开启了“寻路之旅”——多次前往周边先进村考察学习,邀请农业专家到村实地调研,结合张仙村的土壤条件与气候特点,反复讨论后,最终确定了发展特色樱桃种植的产业方向。
方向确定后,他又马不停蹄地跑项目、筹资金,克服土地流转、技术学习、资金筹措等多重困难,终于建成了占地20亩、总投资110万元的樱桃示范园。示范园不仅让村集体年增收15万元,更探索出“党支部+合作社+农户”的可持续发展模式:32户脱贫户以土地或资金入股,参与樱桃种植与管理,年底按股分红,户均年分红超8000元。曾经的“空壳村”,如今有了稳定收益;曾经愁眉苦脸的村民,如今脸上满是笑容,真正实现了“集体有收益、农户得实惠”。
战疫保民:用坚守筑牢安全防线
2022年疫情防控期间,荆帅玮更是化身“战疫先锋”,用行动诠释着责任与担当。他连续45天吃住在村,白天组织村民有序进行核酸检测,从场地布置、人员引导到信息登记,每一个环节都亲力亲为,确保1.2万人次检测“应检尽检、不漏一人”;夜晚,他又化身“巡逻员”,在村里各个路口值守,排查外来人员,宣传防疫政策,常常忙到深夜。
得知村里独居老人行动不便、采购物资困难,他主动当起“代购员”,每天记录老人的需求,往返于超市、药店与村民家中,先后为老人代购药品、米面油、蔬菜水果等生活物资200余次。一次核酸检测现场,一位村民突然晕倒,有医学背景的荆帅玮迅速上前,一边查看村民意识、呼吸,一边指导身边人拨打急救电话,同时协调医院开通绿色通道,为村民争取了宝贵的救治时间。
疫情期间,张仙村的苹果遭遇滞销,看着满园红彤彤的苹果卖不出去,村民们急得团团转。荆帅玮又主动“跨界”当起“推销员”:一边联系外地收购商,带着样品奔波于各个批发市场;一边利用微信朋友圈、短视频平台宣传,发动身边亲友帮忙转发,最终帮助村民销售滞销苹果30余万斤,为村民挽回经济损失60余万元。他的付出,村民们看在眼里、记在心里,先后送来3封手写感谢信,字里行间满是朴实的认可与感激。
“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。”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,是荆帅玮扎根基层的动力源泉。从长治医学院走出,他虽未走上医学临床岗位,却在乡村振兴的战场上,以另一种方式践行着“为人民服务”的初心。未来,这位从医学院校走出的“新农人”,将继续带着对家乡的热爱、对基层的赤诚,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笃定前行,用青春与汗水为家乡绘就更美的图景。